文章時間:2025年01月20日
2012 年,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十二五” 農作物秸稈綜合運用實施方案》等政策,明確了秸稈等農林廢棄物 “五化” 綜合運用技術,自此,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 “五化” 利用成為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關鍵舉措。
一、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五化”利用
2020年,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針對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開展的調研結果表明:2020年全國秸稈產生量為8.56億t,可收集量為7.22億t,利用量為6.33億t,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6%。
農林廢棄物 “五化” 利用,即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在2020年我國秸稈“五化”綜合利用情況中,各五化利用量占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的比例分別為62.1%、15.4%、8.5%、0.7%和1.0%。詳情如下圖:
其中,肥料化和燃料化/能源化利用的減排量最高,兩者減排量占據總減排量的 92.7%。其中,燃料化/能源化利用雖在秸稈利用量占比中僅為 8.5%,但其溫室氣體減排占比卻高達 30%,以相對較小的資源利用份額,達成了極為可觀的減排成效,成為溫室氣體減排貢獻中的關鍵力量。這充分彰顯了能源化利用在秸稈 “五化” 綜合利用體系中的獨特價值與重要地位。
由于當前“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的利用率低、投入產出比不高,屬于低值化利用,這促使燃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得以高速發展,其資源利用量占比正在逐年上升,2025年預計占比達25%以上。那么,近年來實用的燃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又有哪些?
二、燃料化/能源化的技術發展
秸稈等生物質燃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分為生物質摻燒與生物質制甲醇。
生物質摻燒
生物質摻燒是將秸稈等生物質與傳統化石燃料(如煤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投入燃燒設備進行燃燒。比如:重慶梁平水泥窯爐生物質摻燒項目,采用當地資源豐富的廢竹、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為原料。通過斯瑞德RDF替代燃料制備系統,以高速破碎機進行精細化破碎,再配上除塵、磁選等環保設備,將農林廢棄物制備成RDF替代燃料,應用于水泥窯的工業窯爐當中,替代燃煤。
生物質制甲醇主要基于生物質的熱化學轉化或生物學轉化,通常先將生物質氣化生成合成氣,再在催化劑作用下,合成氣反應生成甲醇。比如:黑龍江某生物質氣化制甲醇項目,采用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類型秸稈為原料,通過斯瑞德的破碎、磁選、滾筒篩分等精細化處理技術,將多類型秸稈處理成粒徑達30mm以下,含土含雜率低于5%的生物質碎料,再通過厭氧發酵制備甲醇。
三、燃料化/能源化的預處理技術
多個項目案例表明,選擇了生物質原料與燃料化/能源化路徑之后,燃料化/能源化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生物質預處理技術”。由于生物質原料來源廣泛,涵蓋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等等,其成分復雜多變,不同來源的生物質在物理性質、含水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燃料化/能源化的最終利用率。
在國內固廢處理領域,深耕行業十多年的斯瑞德環保科技針對秸稈、廢竹、樹枝等各類生物質原料,其在不同含水、濕度條件下的特性差異,展開了大量細致且深入的試驗,且基于 “碎更細、分更快、選更準” 的先進理念,不斷對設備進行改進與優化,成功推出了一款能夠兼容各種生物質原料的生物質資源化預處理系統。
該系統不僅充分考慮了不同生物質原料的多樣性,更以高效、精準的處理能力,為生物質的燃料化/能源化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物質 “燃料化 / 能源化”,無疑是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實現華麗轉身的新興蛻變之路。一路走來,越來越多的燃料化/能源化處理技術飛速發展,從減少環境污染到緩解能源壓力,從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到助力實現 “雙碳” 目標,這條蛻變之路意義深遠。